安徽黄山祁门县是万里茶道申遗节点城市,是中国红茶之乡。早在唐代,这里已有茶市,白居易《琵笆行》中“前月浮梁买茶去”的诗句就讲述了这一地区茶叶交易的繁荣。事实上祁门一直以绿茶生产、销售为主,及至1885年,由退隐武官胡元龙筹建茶厂、试制红茶成功后,祁门红茶才得以面世并为人熟知。
祁红的面世可谓生不逢时,在走过一段短暂的辉煌期后,由于中国茶叶整体大背景的萧条,茶叶出口日渐式微。为振兴茶业,1915年,北洋政府决定成立专门机构来研究和拓展中国茶业,这里就是位于祁门县平里镇的安徽省模范茶场,1934年更名为“祁门茶业改良场”。
如今的改良场早已停止了研究、生产,老建筑和上了岁月的机器都还留在原地,从前的厂房成为陈列馆,供人们游览、寻访曾有的奋斗岁月。
祁门茶业改良场是中国的第一家茶叶科研机构,吴觉农、胡浩川、冯绍裘、庄晚芳等茶界大师都曾在这里担任重要职位,被誉为中国茶叶史上的黄埔军校,地位可见一斑。
泛黄的老照片将人们带回到百年之前。上世纪30年代,中国国力微弱,各行各业发展都比不上西方国家,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中国茶业并没有放弃,而是在众多茶业专家的带领下走上了一条坎坷的复兴之路。
现在看上去老旧落后的机器在30年代中国茶区分散,种茶以农户为主的小作坊式生产方式比,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。
祁门改良场并非单纯的研究结构,30年代时,这里对茶叶的种植、生产、销售等各方面都进行了革新,种植了新式茶园562亩,成立机械制茶的初制工厂与精制工厂,大大提升了生产与制茶工艺,使得中国茶叶再次有了与西方国家竞争的实力。
墨绿色的机器已蒙尘,它们也许不会再有轰轰作响的一天,然而那些已难以见到的制茶流程,那些茶业种植、生产中的改良秘笈,甚至是工作人员在改良过程中遭遇的困难,收获的成功,仿佛都可以从中体验到。
茶叶只有两种状态——沉或浮,其沉浮正是中国茶业的写实,虽自古就是茶叶大国却并非一直“万国来求”,也曾四面楚歌。喝茶只有两个姿势——拿起或放下,正因为不肯轻易放下,才有了以祁门茶叶改良所为代表的中国茶业复兴之路,“关关难过关关过,前路漫漫亦灿灿”,也正因为放不下,才有了如今祁红乃至中国茶业的辉煌。